在很多媒體文章里,美國實行的是快樂教育,很多人四則運算都算不清楚。
有這么一個段子,說中國人在美國去便利店買東西,買7元東西,付102元,讓收銀員找零95元,收銀員算半天都搞不清楚,因為她只會從100一個一個數減到93。
但是與此同時,美國人又獲得了獲得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和同級別其他獎項。這是過去很多人都很疑惑的,周末在家,重看了吳軍老師的《硅谷來信》,其中第135封信中介紹的美國的基礎教育,課程里面講:如果給學校(中小學)打分,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的學校得分集中在60-90分,而在美國,得分是從20分到100分均勻分布的。
在美國,有三分之一高中達不到基本的教學要求。在這些學校,老師的首要任務不是教書,而是確保每個孩子來上學,不要逃學去犯罪。
《社會動物》這本書里面講到,如果出生在美國底層,那只要做到三件很簡單的事,就有98%的可能性逃離貧困,第一堅持讀完高中,第二先結婚再生孩子,第三找一份全職工作。對應說的其實就是最底層的三分之一人群和學校。
另外有三分之一高中,關心的是讓孩子高中畢業,最好有一半能夠上大學,但是這些學校很少有資源保障好學生進一步發展。
美國這三分之二的高中的情況,就是我們印象中的躺平模式,中國的高中大部分是強于這些學校的,也也是如果比較數學的平均成績,中國學生強于美國學生的原因。

但是美國對前5%孩子的教育有很好的保障,美國的好高中大部分是私立高中,學費較高,主要靠家長掏錢,少部分是公立高中,但這部分學校在最好的學區,周邊房價非常高,因此房產稅非常高,而每年收上來的房產稅一大部分是拿來用于辦學。這些好學區學生的家庭背景也比較好,學生本身條件也好??傊?,在美國,富人的孩子是接受的精英教育。
如果只比較前1%最好的中學,這些學校課程的難度和課程種類的寬度,中國的學校則明顯不如美國。前1%學生平日的辛苦程度,中國也是不如美國的。
吳軍拿自己女兒舉例,她在學校不是最好的學生,但是在高中后面三年(美國高中四年),學的主要就是大學水平課程(AP課,美國大學預修課程),加上自己感興趣的選修課。
比如,吳軍女兒,在高中就學了復變函數,上了大學,這部分課程可以免修直接獲得學分。而在中國,復變函數是大學課程,很少有孩子高中就學。我大學學的數學系,復變函數在數學系里面也算比較難的課程,當時有一句順口溜:復變函數學兩遍,實變函數學十遍。
在美國,不鼓勵年齡特別小的孩子提前申請大學,對于有潛力的孩子,學校會給他們開很深的課程,而不是”炒冷飯“(已經會的內容反復學),除此之外,有天賦的孩子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?;?、大提琴、高爾夫、籃球、花樣滑冰等等。
比如,谷愛凌就是一個典型案例,作為一名高中生,完成學業之余,興趣愛好同樣做到世界級。2022冬奧賽場,仔細觀察可以發現,除了谷愛凌,還有很多類似背景的選手。

對于中國孩子的基礎教育,吳軍老師在信中也給出來兩點建議:
第一,年輕人要多學習知識,而不是對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回炒回鍋飯。
去年雙減政策落地,很多人從減輕家長經濟負擔,影響生育的角度解讀。我覺得,也可以從避免反復炒回鍋飯的角度看,因為圍繞考試內容不斷深挖內卷,不僅僅是浪費家長的錢,而且是浪費無數孩子的時間,他們本有機會用這些時間學習更寬更深的知識的。
進入社會后,我們就深有體會,會考試對將來的成長幫助不大,而多學很多知識和技能,多發展自己的特長,則能夠幫助一個人脫穎而出。
第二、STEM教育之外,需要關注孩子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
中國學生STEM水平較高,STEM是科學(Science),技術(Technology),工程(Engineering),數學(Mathematics)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。
STEM教育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四個方面的教育:
一是科學素養,即運用科學知識(如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科學和地球空間科學)理解自然界并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;
二是技術素養,也就是使用、管理、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;
三是工程素養,即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的理解;
四是數學素養,也就是學生發現、表達、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的數學問題的能力。
其中科學在于認識世界、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;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、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、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;數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。
但是相比美國的學生,中國學生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極差,我們看谷愛凌的紀錄片里的演講錄像,和奧運賽后的答記者問,會驚訝于她小小年紀卻擁有的強大的表達能力。
在未來孩子長大后的工作生活中,STEM的技能未必直接用得上,而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卻要天天用。
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,而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。所以,孩子書面和口語表達能力是需要提到較高的優先級的。
關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