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雙減”后的第一個暑假該怎么度過?
在以往的暑假中,很多孩子的假期生活,早在放假前就被父母規劃好了。假期的培訓課程表,比上學的課程表還滿。
但這些課程是孩子自己感興趣、想學的嗎?(相信你們心理有答案)
“教育孩子”這件事情真是一門學問,第一次為人父母總會情不自禁的延續上一代的教育方式,把自己的意愿或未完成的夙愿強加于孩子身上。
如果孩子喜歡那是好事,但如果只是滿足家長的期望,沒有做好充分溝通,長期以往,孩子會有怎樣的情緒和想法?
電影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“棍棒”教育下望子成龍的故事,就給了我們很好的例子。

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著相似的經歷,比如:“當從小如何面對父母的期待、又如何在父母的權威與逼迫之下去被迫接受自己不愿學習的事情、最后又是如何處理好與父母、長輩這層關系”。
而這里面,影片《外太空的莫扎特》所給我傳達的一個特別鮮明的觀點,那就是“教育孩子最忌諱的不是孩子沒有夢想,而是父母替孩子做主”!
我們就通過這個影片來聊一聊這個話題。

我是你爸爸,我是為你好
電影中黃渤飾演的父親叫任大富,兒子叫任小天由榮梓彬飾演,故事很簡單:
主人公任小天是一位初中生,父母已離婚,他跟著爸爸任大望生活。
任大望每天電話不斷,靠賣保險為生。他們的家境并不優渥,但和許多家長一樣,任大望覺得再窮也不能窮教育,為任小天買了鋼琴,每天督促他練琴,希望兒子以后能成為鋼琴家。
然而,任小天對這“偉大夢想”并不認同,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天文學。
他房間的墻上畫著宇宙星空,床頭擺滿宇航員等周邊,所以他在練琴上不夠積極,一到練琴時間就想上廁所,彈琴時非常敷衍,還偷偷瀏覽天文學雜志。
任大望很不滿意,而應對方式是常見的“對比激將法”,他經常對任小天說:你看看人家郎朗,在你這年紀就獲得什么什么獎;郎朗彈琴時可不會去廁所,等等……這種帶著一定貶低色彩的話讓任小天很煩,對彈琴更抵觸。

電影中最大的沖突就是任小天奪得了東海杯鋼琴大賽的冠軍后,任大富的最后一份禮物是音樂學院的一張錄取通知書,任小天看完通知書整個人跌落谷底,兩個人爆發了一次爭吵。
任小天說什么也不同意,任大富卻說:“你想長大后跟我一樣嗎?你想住著回遷房,找一個勢利的老婆然后離婚賣保險嗎?我是你爸爸,我都是為你好!”

看到這里,大家是不是看到了自己家的情形?
父母花了很多的錢報各種興趣班,可是孩子卻總是不配合,讓家長的希望落空,也令親子關系緊張。
父母也很委屈:我是為了你好啊,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?
就像影片中的父子,父親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,而孩子卻用自己的行動堅決表達對追夢的渴望,他們無法理解對方,進入對方的內心。
父子在教育方面的矛盾每天都在上演,就像生活中每個家長和孩子因不同的理想每天都會發生的戰爭,直至神秘外星生物“莫扎特”的到來扭轉了這一局面。
有一幅這樣的漫畫:

在漫畫中,爸爸拿著雞毛撣子打兒子,兒子屁股高高懸在沙發扶手上,爺爺把爸爸壓在腿上也拿著雞毛撣子,嘴里還嘀咕著:“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,不要打你兒子!”
這個場景是不是莫名的熟悉?
《戰國策》之《觸龍說趙太后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”。
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,讓孩子出人頭地是父母的最大心愿。
但父母總是延續著上一代的教育方式,把自己的意愿或是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強加于孩子身上。到了青春期,這種家庭內部的親子沖突越演越烈。

有一種愛叫適當放手
親子教育中要懂得適當恰好的放手,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。
有個母親什么事都替孩子做,以致兒子各種能力都非常弱,沒考上高中,中專畢業十七八年了都不上班。
需要出力的活兒他不愿意干,體面的工作人家看不上他,每天的營生就是釣魚、打牌、和朋友侃大山。
一家三口住在媽媽單位狹小的舊房子里,年過六旬的媽媽每周往他家送食物,他就心安理得地啃老。
為了補貼兒子,這個媽媽退了休還要打工。
但收入微薄實在捉襟見肘,幾次催促兒子外出找一份工作,兒子卻振振有詞:“這樣有什么不好,啃老又不是我一個人!”后來他妻子以離婚相逼,他才出去找了一家快遞公司當投遞員,數千元押金還是媽媽交的。

兒子干了不到一周就辭職了,理由是“每天上班十多個小時,這不是人干的活!”媽媽氣得生病住了院。
兒子竟然偷出房本到銀行抵押貸款了20萬元,走進賭場,血本無歸,還欠下了賭債。媽媽急火攻心,腦梗發作,生活不能自理。兒媳徹底絕望,帶著兒子出走他鄉。
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這個兒子的作為著實可恨,這位母親的遭遇令人同情。
但追根溯源,這是一個錯誤的家教觀念毀了孩子的悲劇。母親的越位和包辦代替,養出一個精神頹廢、沒有責任擔當的孩子。
“養兒防老”,變成了“養老防兒”。
這世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,可父母認為的“好”,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“好”。
太多的“中國式父母”不舍得放手退出孩子的生活,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,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,綁架孩子的人生。
你不放手,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走路。只有放手,他才能邁步,即使摔跤,也是他人生路上必須經歷的成長。
放手的父母給孩子自由、讓孩子做主,這樣的孩子才有出息,也更幸福。

只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人生
電影中強烈的親子關系和父母擅自替孩子做主安排的教育方式,讓我們瞥見了當代中國親子教育的現狀,各位家長是否想起了自己?
尤其當今,很多父母都深知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性,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教育,寧愿自己過得緊巴,也要花各種錢替孩子報各種興趣培訓班、補習班。
不少父母都覺得就應該報考教師、醫生這樣的鐵飯碗專業,早早的就替孩子的人生做出了自己的規劃,所謂的“正確人生”,但他們卻不知道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真實意愿。
所以,教育孩子這事情上,父母不該把自己的想法、人生觀強加給孩子,甚至是逼迫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,對孩子來說,這并不公平。
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目的也是告訴所有有心懷熱愛的家長和孩子,沒有人可以定義自己的人生,哪怕是父母也不行,除了自己。
這些很現實的問題,都在這部電影中進行了復現,也值得家長反思,那家長應該怎么做呢?
讓孩子做一個選擇題
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包括孩子。
從嬰兒期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,長長的二十多年孩子都是依靠父母生活,但這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用自己的權威去威脅孩子,“你趕緊去把作業寫完,否則電視別看了?!薄澳憧荚嚥豢?00分,什么地方也別去了?!薄拔腋阏f話,你必須要聽,否則你就不是乖孩子?!?/p>
長期的打壓下,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從哪里獲得呢?
同樣,在電視劇《小歡喜》中,陶虹飾演的母親對女兒英子過分嚴厲的要求,讓英子一直過得不快樂。
特別是那場英子要跳海的戲,觸動了多少父母的心。與其用威脅式的方式來跟孩子說話,不如換一種方法。
當孩子想看電視不想寫作業時,可以這樣說:“想看電視可以,你有幾個選擇,第一個選擇是把作業全部寫完看30分鐘,第二個選擇是作業完成一半看15分鐘,第三個選擇是作業不寫不能看?!?/p>
讓孩子自己去做一做選擇題,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不僅緩解了親子沖突,也能讓孩子在選擇中認清自己。
發掘孩子的長處
人各有所長,各有所短。十根手指伸出去,長短也各不相同。有的孩子擅長畫畫,有的孩子擅長整理物品,有的孩子邏輯思維突出,有的孩子可能很會做家務。
發現他們的優缺點揚長補短,比盲目跟風,根據自己的認知選擇,更有意義。
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,”每一片落葉都是不一樣的,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姿態,教育孩子因材施教是孔夫子在千年前就已實施,云鯨靈也秉承這一理念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,引導孩子成長,接受過服務的家庭,無論是孩子學習還是親子關系都得到改善。
任大富雖然一心想要任小天成為鋼琴家,但是他也知道任小天的夢想是征服“星辰大?!?,為了任小天的健康、快樂,他放棄了自己的執著,讓任小天追逐自己的夢想,帶他去參觀天文館,和他談論星空,聊宇宙。
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,就像黃渤說的那句話:“夢想沒有標準答案,喜歡它,就有無限可能”。
所以,家長們要有一雙慧眼,方能識珠,在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上都要與時俱進,不要再拘泥于過去的經驗總結,不要再延續上一代的錯誤教育,而是應該做一個"學習型父母",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。